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美味代價 - 你真的確定你付出了多少代價?



最近遇到很多事情,我開始從各個角度去思考過去所有人說過的話,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有些話不光是代表台灣過去幾年來大家的想法,辛勞,有很多想法蘊含在裡面,例如我媽常說:「哪有挑食的,什麼都要吃!」可是現在的我們非常清楚,有些東西是不能吃的。對於同一件事情,也總是會有政府,利益團體,個人跳出來東一個評論西一個評論,錯綜複雜的訊息讓人難以去思考。最後只能告訴自己這就是我們處在的世界,所以接受吧,繼續去工作,多做事少說話。但,這樣對嗎?

我就如同網路上的鄉民,我並沒有打算跳出來去說什麼。但我也確實覺得聽過了許多訊息之後,也確實該以自己的角度,身為一個人,去做該做的事情。不管怎樣說,還是分享一下一些資訊吧!



也可以先看這些推薦文章


速食當道,為啥?這是原因還是結果?
「將工廠系統運用到餐廳的廚房」

不能吃的雞肉,低價玉米創造了一切
「業者想要購買低於生產價格的原料」

不能吃的牛肉,致命性的大腸桿菌
「業界發現體制有問題,不是去反省體制帶來的錯誤,而是用高科技來修補體制」

速食當道?看起來這是結果,因為策略讓卡路里變得很便宜。
勞工的命跟家畜是一樣的,奇怪的是過去也有不曾這樣的時候。
「一顆萵苣比一瓶汽水還貴上許多」
「什麼?一打蛋要三塊錢?可是他們卻願意花75毛去喝一罐汽水」

企業使用基因改造大豆,及專利法來控制農民
「當你追求成長量時,你對客戶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你對最重要的事情看法就不一樣了」

食品誹謗法?食物消費法?這是三小?
政府,政治人物需要來自企業的獻金,於是這些政客也用修對企業有利益的法律來回應。
如果農民不服,就是「違法」。
「在業者有機會教育民眾這些科技的價值以前,我們擔心標示會引起民眾不必要的恐慌」

一個農夫這樣說了:「只要消費者要求健康產品,我們就會做得到,我跟你保證!」


幸福的台灣


確實以現在我身為消費者的狀況來說,我覺得我大致上還有選擇。儘管我已經察覺,我的工作時間,我的吃飯及休息時間,經常不成正比。然而我現在能做的,也經常做的就是,去買市場的新鮮蔬菜,與各種蔬菜。然後盡量少買賣場的肉類,經過多次實驗證明,賣場的肉無論保鮮時間,口感,完全都沒有傳統市場好。以我在新竹的狀況,我發現大潤發佳樂福的肉最糟糕,大家也應該都清楚促銷的肉更慘,幾乎都是快要壞掉然後重新包裝的。愛買算好一點,肉的選擇也多,所以我其實心中喜歡是愛買。但以我處在的地理位置,以及我身上有的錢,我最常去的卻是大潤發,因為平均商品價格相對便宜。還好台灣沒有食品誹謗法,不然現在佳樂福,大潤發以及他們底下的肉商就會來告我。

我住在竹東,我發現關東橋那間大超市,以及二重埔的超市都有很新鮮的蔬菜,對於我這種在外工作,中午必須在外吃的人,食物保鮮久是一個重點。食物本身帶菌量少,就算冷藏後細菌也不會產生很快,但如果一開始帶菌量高,儘管冷凍,冷藏,拿出來還是會覺得味道怪怪的。我對食物的味道非常敏感,不得不說,能夠吃新鮮的牛豬肉確實讓人覺得非常開心。

在台灣,我們有黑心食物,當然有,可是沒這樣多。有那些已經接受改良式的,相對低成本的農夫,也有還是堅持自然飼養的農夫。我們自己有米,有菜,有雞鴨豬。但可惜的我們牛肉多數仰賴進口,也才會沾染上狂牛病,瘦肉精的問題。然而近年,讓我感受到的問題是,許多所謂「犧牲少數人利益」的公共政策,難道就沒有一丁點犧牲了大多數人的權益?那或許更不是利益的問題,而是我們身為人的權益。尤其大國的政策侵略,權力的分配,讓我們這樣的小國更處在不得不去做這樣的選擇來讓我們能夠有一時的喘息,犧牲一次沒什麼,兩次沒什麼,但我們能夠被選擇幾次?被犧牲幾次?

權力及經濟的分配

這個世界的構成是資本主義,而不僅美國,中國在行為上更是資本主義中的資本主義,這資本非民有而是政府擁有,並非理想上的社會主義,也不太像是共產主義。歷史的包袱,少數所謂「菁英」主導的大國的政策,人民及企業主的訴求構成了選票,形成了體制。體制構成了上面的決策者,到中間影響情報的支持者及各種利益團體,直到下面的執行者,勞工。大國影響小國,也影響聯合國,因為聯合國也是由各國構成。一個組織有的資金及權力,決策階級,影響著接下來事情的發展。

台灣身處國際,說實在也不過就是小國中的小國,更何況都還有人在爭執是否具備有國家的資格。台灣的經濟是靠外國的資金投資,也就是所謂的外資,是一種淺碟型經濟體系。外資投入,台灣用相對少的成本加工,盡量製成相對高價值的產品,再賣往國外。淺碟型經濟體系腹地小,國民GDP低,也就是全體國民能夠生產的價值有限。加上政治局勢也尚未見到絕對的穩定,有些民眾/企業/政府單位為了利益,散佈真假情報或跟隨情報的連動,因此是一個情報操作/炒股天堂。錢不會自己移動,也不會自己長出來,相對犧牲的就是一些沒有知識基底,卻也是跟隨情報進行動作的民眾。台灣這樣一個小小地方,這樣一個年輕的民族,卻聚集了亞洲的各種現象,實在叫人稱奇,但也令人不安。雖然台灣沒有太多歷史及主義包袱,但卻很容易受到情報的大環境的影響,這些多半來自其他已經發展的國家。因為我們尚未發展出自己真正的訴求,意識。而且對於大多數民眾,能生存就好,選擇啥的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當時是孩子,十年前總感覺自己身處安定的社會,然而這過去的十年世界各處都有不安定的現象產生。這樣的狀況,在我那一天看到陳文茜跟朱學恆在文茜大講堂中對幹,感觸更深。一個人雖然不想承認但實際上卻代表著台灣的現象及聲音,一個人雖然不說但實際上他認為自己代表世界。讓我最不舒服的就是左邊台上的來賓代表,其中有一個還說自己是學法律的,他幾乎要陳述出,如果法律沒有「作用」那就表示他們沒有存在意義,那法律就一定要有「作用」,也難怪在台灣是學法律的上政壇。網路及媒體發達,年輕的族群多半都只想著利用朱學恆這樣的人來陳述自己的需求,來達到讓自己可以存在,藉此獲得安定感。真正陳述出心聲,而不管立場與否的,我想只有年紀稍大的,或是那些年紀半百的伯父阿姨們。儘管陳文茜及朱學恆都已經做了自己的選擇,但他們並沒有在那個對談中找到共識,也沒打算合作,這是我最後認知出的現象。這個小小的場子,中間的對談,展現出來的現象,我認為就恰巧符合台灣社會現在的樣子。

所謂的代價

「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言語像孩子,想法也像孩子,爭論起來像孩子;既然長大成人,就該把孩子的想法拋棄了。然而,我們如今彷彿透過鏡子觀看,所見模糊不清……」----草薙素子,改自聖經
幾個月前,有朋友告訴我,有一陣子我的文章都只是在抱怨。沒有建設性,然而現在我逐漸清楚,確實光抱怨也解決不了事情,但我也沒打算屈服於任何的權力。在這裡的幾年,我看過了許多的貪婪,懶惰,不公平,號稱是正義的正義,許多壓制著你的權力,加上言語話術。然而這些卻與一些被公布出來的事實,其核心的成因並無兩樣。而對我來說,尤其這些訴說著我的不成熟的人,也僅僅是以他們所見之世界,來說服你接受他們看到的那一些東西。難道,去接受才是真正的成熟?以我的認知,身為人該去做的並不是去接受,而是去瞭解,進而去做出自己的選擇。做出選擇後,去做的事情,才代表這個人,而非這個人說的話可以代表這個人。

如果見到真正的世界,真正去思考過了,也才會有想法更去贊同那些真正在為世界努力的人,然而你會發現,這些人都不是說自己為了世界,他們也只是單純為了初次見面的消費者,朋友,家人。這樣的原則將會引導將來的我,成為我的信條。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現實狀況允許,是不應該去犧牲那所謂的少數人。然而如果我們擁有了,也要記得我們的擁有是來自於社會。所謂的代價,並不是別人去付了,就可以視而不見。

我並不是聖人,或許將來有一天,我也會幹出啥犧牲少數人權益的事情。甚至要說,或許我現在的存活就是犧牲了許多人的許多事物,我不可能去補償那些人,但我可以認真地活下去。然而現在我只期望自己,將來可以不要背棄真正的朋友,照顧身邊的親人,不要違背我媽交代過我的話。如果要離開的一天到來,我可以毫不愧對自己地離開。

21 則留言 :